红楼梦读书笔记

时间:2025-02-01 11:47:44
红楼梦读书笔记(通用15篇)

红楼梦读书笔记(通用15篇)

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,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,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。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,欢迎大家分享。

红楼梦读书笔记1

一部小说,最重要的是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都要交代清楚,可是中国小说最著名的代表作《红楼梦》,却在这几方面都留下了太多的悬疑。本人研读之下,对有关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等感到不合情理之处甚多;虽前后连缀,考查再三,仍然是一片迷雾。今开列如下,以征慧识。

一、贾府人物年龄之谜

1、林黛玉、贾宝玉

书中第二回说:“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,乳名黛玉,年方五岁”,紧接着就是贾雨村应聘做家庭教师,“看看又是一载有余,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。女学生……旧病复发,有好些时不曾上学。”在这些叙述过程中,没交代季节和具体月份,但黛玉生日大,是二月十二。第六十二回探春和袭人谈论生日时,袭人道:“二月十二是林姑娘,怎么没人?”看来此时黛玉年龄应该是六岁,不可能是七岁。而且按照过去民间风俗,计算岁数大多以虚岁为主。

接着出现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。作者通过冷子兴的嘴,给我们勾勒出贾府大家族的历史和现状。这个夸夸其谈的冷子兴是一个什么人物呢?为什么他对贾府如此熟稔?书中介绍,此人是都中一个古董商,是贾雨村最相投契的有作为大本领的人。但这个身份只说明了冷子兴的职业,第七回则注明了他是贾府地位重要的当家人王夫人的陪房——周瑞家的女婿。周瑞夫妇在荣国府管理层中地位仅次于以资历取胜的大管家,直接听命于核心层驱遣,是被公子、小姐称为周哥哥、周姐姐的有一定权威的人物。这样看来,冷子兴的演说就不是信口开河,而是令人可信的事实。

冷子兴说贾宝玉:“如今长了十来岁”。这时宝玉和黛玉的年龄差是四岁多。

林黛玉在贾雨村伴送下乘船赴京都,路程再远,船速再慢,也用不上半年时间。这一点通过贾母的话能反映出来,贾母说:“将宝玉挪出来,同我在套间暖阁里,把你林姑娘暂且安置在碧纱橱里。等过了残冬,春天再给他们收拾房屋,另作一番安排吧。”可见林黛玉是在当年秋天从扬州出发,冬季到达贾府的。因此林黛玉到贾府时,还是六岁。

第三回黛玉回答王夫人时,陪笑道:“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”。 这就出现了第一个年龄谬误,宝玉此时到底是十几岁还是七岁?第九十回贾母谈给宝玉娶亲时说:“况且林丫头年纪到底比宝玉小两岁”,又出现了第二个谬误:林黛玉究竟比贾宝玉小一岁还是小两岁?当然这个谬误是续书中出现的。

再看林黛玉初进贾府时,左右瞻顾,事事小心,言谈举止深合礼仪。一个六岁孩子,即使受过教育,也难以面面俱到顾及周全,书中出现的分明是个娴静典雅的少女形象。从宝玉和探春(探春比黛玉还小)的对话,也根本不是孩提间的话语。探春听到宝玉给黛玉取名“颦颦”,问道:“何处出典?”宝玉道:“《古今人物通考》上说:‘西方有石名黛,可代画眉之墨’况这妹妹眉尖若蹙,取这个字岂不美?”探春笑道:“只怕又是杜撰。”宝玉笑道:“除了《四书》,杜撰的也大多呢。”还有作者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刻画林黛玉的美。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:“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!我今日才算看见了!”“标致人儿”——是描写小女孩的口气么?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形象: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,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。态生两靥之愁,娇袭一身之病。泪光点点,娇喘微微。娴静似娇花照水,行动如弱柳扶风。心较比干多一窍,病如西子胜三分。”“神仙似的妹妹”、 “捧心西子”更是对青年女性的赞语。同一回出现的探春,“削肩细腰,长挑身材,鸭蛋脸儿,俊眼修眉,顾盼神飞,文彩精华,见之忘俗。” 也不是五六岁的小女孩形象。

贾母让黛玉和宝玉住在一个房间,中间只隔一个碧纱橱,如果都是小孩子,还没有什么,如果是十几岁的年龄,能不防嫌吗?别说是封建礼教盛行下的贾府,就是现代人也不能这样安排住宿。这又是人物描写与实际年龄极不搭界之处。

让我们继续探讨,书中并无任何过渡性的叙述,就到了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,梦中与秦可卿发生云雨之事。一个七八岁的孩子,再怎么早熟,也不可能发生男女之事,这时的宝玉最小也应该是十四五岁年纪。实际情况怎样呢?第五回宁国府赏梅(梅花开的时间应是腊月或正月)。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,书中说:“因这年秋尽冬初,天气冷将上来,家中冬事未办……”刘姥姥见到凤姐穿的是冬装,“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”。说明又过了一年。接着是贾宝玉认识秦钟,二人入家学读书。第八回写道:秦邦业却于五十三岁上得了秦钟,今年十二岁了。第九回贾宝玉对秦钟说:“咱们两个人,一样的年纪……”

接着贾府经过秦可卿患病、宁国府家宴、秦可卿丧事、林如海去世一系列重大事件,时间不觉又来到年末。第十二回写道:谁知这年冬底,林如海因为身染重疾,写书来特接黛玉回去。贾政过生日时(书中没写具体日期)接到圣旨:贾元春被封为贵妃,并立即开始修建大观园。如果是冬季,北京天气寒冷,不可能进行园林施工,所以贾政过生日应该是转过年的春天。庞大宏伟的工程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工。第四十二回讨论贾惜春作画时间时,黛玉说:“伦理,一年也不多,这园子盖就盖了一年,如今要画,自然得二年的功夫呢。”

元春省亲该是又一年的元宵节。这样算来,从第六回开始,时间整整过去了三年。

元宵节后,书中明确写出,正月二十一,是薛宝钗的十五岁生日。这时的贾宝玉应该是十三岁。接着在第二十五回中也证实了这一点,宝玉中邪祟时,瘸和尚为宝玉治病,持玉念道:“青埂峰下,别来十三载矣”。

无论从薛宝钗过生日,还是从与秦钟相识,两者都能倒推出,第五回时的宝玉应该是十岁。十岁年纪就梦游太虚幻境,还经历男女之事,真是闻所未闻!端的“又向荒唐演大荒了”!

2、贾母

书中三十九回,贾母问刘姥姥:“老亲家,你今年多大年纪了?”刘姥姥忙起身答道:“我今年七十五了。”贾母向众人道:“这么大年纪了,还这么硬朗。比我大好几岁呢!”可以推断,此时贾母大约是七十二、三岁。时隔不多日子,应该是同一年,第四十五回,林黛玉对薛宝钗说:“我今年长了十五岁,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。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”。这样看来,此时宝玉是十六岁,宝钗是十八岁。

第七十一回,书中写道: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大寿,与七十三岁相差七年。此时宝玉、黛玉、宝钗分别是二十三、二十二、二十五岁,都已过了成婚年纪,真是不可思议!

其后七十八回,宝玉作《芙蓉女儿诔》中说:窃思女儿自临人世,迄今凡十有六载。晴雯死时是十六岁。可实际情况,晴雯比宝玉大。第六十三回写到袭人的年龄:“大家算来,香菱、晴雯、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,黛玉与他同辰”。第六回写到袭人比宝玉大两岁:“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,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,近来也渐通人事。” 说明晴雯、袭人、宝钗 ……此处隐藏7748个字……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,让林黛玉吐血身亡,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,看破红尘,遁入空门的故事。

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,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,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,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。花前痴读西厢,毫无避讳;不喜巧言令色,言随心至;崇尚真情真意,淡泊名利。就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,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,“质本洁来还洁去,一如碧玉般盈澈”。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,聪慧灵秀。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,总是才气逼人,居于首位。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。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,红颜薄命,唯一她可以倾诉的知己,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,却又总是患得患失。

在一个封建社会里,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,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,才情气质人人称赞,可到头来,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;宝钗凡事稳重,识大体,诗词也样样精通,原是金玉良缘,可是因为木石前盟,使她一人独守空房,误了终生;迎春才貌双全,却嫁给孙绍祖,被丈夫折磨而死。我感叹贾、林两人爱情的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制度的人,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“牺牲者”,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。

在他们心中,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,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。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,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,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终不弃。

红楼梦读书笔记12

前不久,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套《红楼梦》连环画。我可高兴了!一有空我就拿来看,简直爱不释手。

《红楼梦》原名叫《石头记》,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写的。《红楼梦》写的是家财万贯的贾家,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,终于像薛家一样,一败不起。

在荣国府里,贾母日夜祈祷,也没能挽救贾府衰败的命运,到头来:凤姐病死,宝玉生病,黛玉病死,……最后自己也伤心地离开了人世。

早知如此,何必当初呢?

薛家因薛蟠倚财仗势打死x,案子由应天府审理。薛家花了不少钱去打发官府,使薛蟠逍遥法外。薛蟠整日花天酒地,挥霍无度,最后弄了个家破人亡,一败不起。

我要问贾府的人们,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好吗?非要把自己打扮成西施,住的屋子像皇宫,有个三妻四妾吗?

仗势欺人,看着别人痛苦,你们却哈哈大笑,这样不好!不能因为你们家财万贯而去欺负平民,不能因为要升官发财而不顾天理。

为什么不做个好官?为什么不做个好人?不就是图那几个钱么?有钱也不代表有了一切呀!像一些农民,他们在金钱上确实十分贫穷,物质上十分贫乏,但他们在精神上并不贫穷,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快乐很充实。

所以,我要告诫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人们:不要过于追求所谓的”奢侈“生活,那样,你在一些方面变得富裕的同时,你就会在另一方面变得很贫穷。

红楼梦读书笔记13

也许,看过《红楼梦》的大多数人都不明白黛玉,她也无需别人明白,正因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。

“娴静似娇花照水,行动如弱柳扶风,心较比干多一窍,病如西子胜三分”作者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、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。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,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,反其道而行之。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,生命尽头到来之际,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。

看过《红楼梦》,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,病危之际,紫鹃四处求人,却没人肯帮。为避免晦气,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。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,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,“天尽头!何处有香丘?”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。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、理想的地方,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,是香丘呢,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,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。

黛玉至死不放下对自由的追求。我们为之揪心,为之愤懑,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。“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!”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。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。甜在何处?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,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明白和亲爱,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,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;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,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。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。

假作真时真亦假,无为有处有还无”,假假真真,让人琢磨不透《红楼梦》中的一切,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,她与常人不一样,她就是她,一丛清高孤傲的、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。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,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。

红楼梦读书笔记14

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作,作者曹雪芹颇具传奇色彩,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家族有盛转衰,其中的个个故事耐人寻味,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,宝玉、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,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感受与大家分享。

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你写一个大家族兴衰,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纯洁爱情。最主要的是写女人,一个个形象都已经印入了我的脑海,不禁浮想联翩。在这部小说里面我最喜欢晴零,她才貌出众,敢爱敢恨,性格率真,口齿伶俐,嫉恶如仇,真乃女中豪杰!但是她却引起贾府公子的不满恼恨,最后被逐出大观园,病死在家,不禁让人潸然泪下。这里面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同,王熙凤的狡猾奸诈,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?

愿爱情少一些悲剧,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!

红楼梦读书笔记15

《红楼梦》,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,章回体长篇小说,成书于1784年(清乾隆四十九年),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《红楼梦》。其原名有《石头记》、《情僧录》、《风月宝鉴》、《金陵十二钗》等。前80回曹雪芹著,后40回高鹗续(一说是无名氏续),程伟元、高鹗整理。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,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,他对现实社会、宫廷、官场的黑暗,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,对封建的科举、婚姻、奴婢、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,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梦想和主张。

关于红楼梦旨义思想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,鲁迅定义为“人情小说”,脂砚斋《凡例》评: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,故叙闺中之事切,略涉于外事者则简。王国维《红楼梦评论》:《红楼梦》一书与喜剧相反,彻头彻尾之杯具也。胡适《红楼梦考证》:《红楼梦》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。蔡元培《红楼梦索隐》:揭清之失,悼明之亡。

《红楼梦》有十几个版本,通行本为程甲本。脂本是20世纪新发现的“古本”,原名《石头记》,通名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》(脂砚斋——据传为曹雪芹叔父,曾对《红楼梦》进行更改、评点。)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甲戌本、己卯本、庚辰本。20xx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署名“曹雪芹著、无名氏续”,标志着“高鹗续书说”已经被抛弃。

《红楼梦》是一部大书。它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,它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,这已经逾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。《红楼梦》起于言情而最终言情,但不止于言情,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,这等空间、这群人物中,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,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。

《红楼梦读书笔记(通用15篇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